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為河北省委直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為正廳級,由省委政法委管理。
一、歷史沿革和概況
學校與共和國同齡,是河北省法學教育的發源地,為河北省民主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前身是河北省建設學院,成立于1949年7月,首任院長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同志兼任。1954年4月,改建為河北省政法干部學校。1983年11月,改建為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2001年4月,適應法律職業化發展趨勢,改建為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在保留“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職能、繼續承擔政法干警培訓任務的同時,開始舉辦法律類高等職業教育。2004年4月,河北林業學校成建制并入;同年,河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恢復“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學校位于石家莊市新華區,占地面積1306.5畝,現有四個校區,友誼校區(校本部)位于友誼北大街569號,五七路校區(老校區)位于學府支路(原五七路)21號,學府校區位于學府路77號, 濱河校區位于橋西區濱河街1號;兩個培訓基地,鹿泉培訓中心和平山培訓中心。
二、辦學特色和質量
學校秉持“良法善治,尚法高行”的校訓,厚植“尚法、精業、博知、篤行”的校風,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法治人才。學校是全國文明單位,先后獲批教育部教育教學質量A級院校、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優秀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高校、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入選工信部校企協同就業創業創新示范實踐基地建設單位、特色化網絡安全產教融合創新中心首批建設試點單位、首批專精特新產業學院(法務數字化)建設單位,獲批中國雙創典型示范高校、中國雙創典型示范基地、中國雙創組織能力貢獻獎;入選河北省成人高等學校評估優秀學校、河北省重點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河北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省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河北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河北省課程思政示范校、河北省綠色學校,河北省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法律事務專業在2021年-2024年中國科教評價網“中國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排行榜”中連續位列全國第一名。在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中國政法類高職院校排名中,連續五年獲評中國政法類高職院校第一名。
學校設有應用法律系、司法實務系、國際法商系、行政法務系、計算機與數字法務系、經貿法務系、財稅法務系、建筑工程與法務系、生態工程與法務系、政治與公共管理系等17個教學機構。全日制在校生9700余人,招生專業46個,覆蓋12個專業大類。法律事務、數字媒體技術、園林技術、人力資源管理4個專業為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學校建有5門國家職業教育精品在線課程,國家教學資源庫子項目3個,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15門,虛擬仿真實踐課程2門;承擔法律事務省域高水平專業群、法律事務專業教學資源庫等8類21個河北省高等職業教育第三輪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建設項目。建有法律事務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園林技術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等191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有云智能庭審實訓中心、自助訴訟服務實訓中心、涉外法務虛擬仿真實訓中心、人工智能實訓中心等80個校內實訓中心,集教學、培訓、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社會服務于一體。
學校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高度重視政校行企社深度合作,牽頭發起成立河北省法律職業教育聯盟,與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律服務行業、相關企業保持緊密合作關系,切實發揮法治工作部門、行業企業在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近5年,學生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互聯網+”、“挑戰杯”等各類賽事中獲獎700余項。其中,獲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獎等國家級一等獎56項,二等獎93項,三等獎138項。就業率持續提升,畢業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突顯。
三、師資力量和水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606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占比33.17%,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比86.8%,“雙師型”教師占比56.93%。學校是國家第三批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建有河北省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三個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多位教師擔任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全國司法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林業和草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檢察官協會理事、省人大常委會法律顧問、省政府法律顧問、省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專家、河北省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河北省法官遴選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近5年,獲省級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28項,二等獎47項,三等獎43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0項,其中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級榮譽6項,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首席法律咨詢專家1人,全國林業和草原教學名師1人,國家檔案局“工匠級”檔案人才1人,獲評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1人、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全國文明家庭”1人。
四、社會貢獻和影響
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政法教育特色,堅持法治教育培訓與高等職業教育“兩翼齊飛”的發展戰略,在長期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育學生成才”育人宗旨和“一本雙健三養四知”立德樹人工作思路的基礎上,形成了政治認同與法律信仰融合、人格養成與法治精神融合、專業能力與法治思維融合的育人理念,積極推進思政教育與法治教育同向同行、“法律+”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同步設計、文化實踐基地與專業實踐基地同步建設的育人實踐,成效顯著,累計培訓政法干警44.86萬余人次,培養各類學歷畢業生10萬余人。
學校是河北省法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建有政法工作現代化研究所、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是省人大法工委立法基地、省政協理論研究工作站。《河北法學》《河北法律職業教育》《學思苑》是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其中,《河北法學》是全國較早創辦的法律專業期刊,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由職業院校主辦的法律類核心期刊,連續被評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依托學校設立的省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為河北省法學法律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學術交流平臺。近5年,教師公開發表論文1059篇,出版著作、教材72部,其中國家“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6部;承擔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和河北省委政法委、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省社科規劃辦公室、省法學會等單位研究課題346項,31項調研成果獲省部級領導批示,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河北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
學校落實干警培訓與學歷教育并舉的法定職責,積極履行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職能,開展以政法干警政治輪訓為主體、以其他法治教育培訓和技術技能培訓為補充的教育培訓。成立政法干警培訓工作辦公室,承建河北政法干部網絡學院,承接全省基層政法委員能力提升培訓等培訓任務,以政法干警培訓輻射引領各類法治教育培訓,主動服務法治河北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有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服務中心、涉外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等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援助中心是經省司法廳批準唯一在高校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與省外事辦簽署“一帶一路”建設境外安保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承辦河北省海外安全教育和境外安全保障培訓基地。近5年,學校橫向技術服務與培訓到賬經費總額6009.5萬元,年均1201.9萬元。
學校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建有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氣膜體育館。圖書館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擁有優雅的環境、良好的閱讀條件、種類齊全的書刊資料。目前圖書館面積1.54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124.48萬冊,生均紙質圖書128.68冊。
七十六載櫛風沐雨薪火相傳,七十六載篳路藍縷玉汝于成。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征程中,學校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秉持“堅守職業教育初心,培育一流法務人才”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立校、合作辦校、人才強校、服務興校、規范治校”的辦學思路,持續聚焦政法特色,加快推進專業融合,著力加強內涵建設,正在向著河北政法職業大學的宏偉目標踔厲奮進,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